•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伤残康复治疗
  • 荣军院里的英雄老兵四肢伤残 他用臂膀写“新生”
  •   在原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古龙藏寺,古树参天、水榭蜿蜒,80岁的周全弟,正用胳膊摇动三轮车闲逛,这是他午休过后的习惯。现在,这里是四川省伤残军人休养院、医院(以下简称省荣军院),周全弟1953年搬进这里,他的老邻居易如元、汤重稀、涂伯毅等人,也都把人生六十几载岁月留在了这里。他们或是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或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留下终身残疾,让这群老人聚集在这里,这是他们共同隋棠拍广告忘记戴胸罩的家。

      周全弟1953年来到省荣军院,时值省荣军院正式形成。“前身是1951年建的川西人民行政民政厅荣誉军人学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有大量返川伤病战士需要治疗,于是有了现在的荣军医院,”省荣军院院长介绍,省荣军院主要承担各个战争时期及国防建设中负伤的一至四级残疾军人住院、康复、休养,并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周全弟老人,就因当年在包围分兵冒进的美军海军陆战队时,在雪地埋伏三天,冻伤四肢切除,剩下一截手臂而来到这里。

      “几十年来共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残疾军人,是全国规模最大,残疾军人最多最集中的休养院。”据介绍,目前院内供养的179名残疾军人分住在四个区,“年龄最大的93岁,平均年龄是69岁。”

      在四区的病房里,护理人员杨建国正在为徐厚贤翻身。当年战场上落下的病根,致使徐厚贤两年前就已卧床不起,“近乎植物人,”年过七旬的妻子龚清言吐露:“儿女都在外,光靠我一个人太难了,院里的护理帮了大忙。”

      省荣军院构建的新型护理模式,将全院残疾军人按照病情特点、个体、年龄等分为不同的护理等级,因人而护。以徐厚贤所在的病区为例,10来个护理人员24小时轮班,至少每2个小时为病人翻一次身,定时为病人洗漱等,“省荣军院的卧床残疾军人,创下20年从没褥疮的奇迹。”

      从院里回到家中,周全弟习惯性坐在了书桌前,“夹”起毛笔开始书写。没有了双手,书写只能靠手臂交叉抱笔书写。尽管战争在军人的身上留下了伤痕,但没能让他们的人生萎靡。

      “汤重稀爷爷投身音乐创作,2004年出版《不见英雄花不开》歌曲集,代表作《不见英雄花不开》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经典音乐作品;易如元爷爷擅长竹笛,钟兴明爷爷发表过新闻报道、诗歌、小小说、散文等100多篇。”说,“50年代就成立了四川省伤残军人休养院伤残军人课余演出队,当时到全国巡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用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乐观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涂伯毅老人把原因归结于有省荣军院这个大家庭做后盾,“有这个温暖的港湾,有这些‘亲人’尽心尽力的照顾,我们才有条件发挥余热。”(记者 李媛莉摄影 杨涛)